#小暑节气#
小暑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1个节气,夏季的第5个节气。小暑节气意味着天气开始炎热,元代文人吴澄的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有云:“六月节……暑,热也。”古人认为此时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,故将其称为小暑。民间有“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”之说,且我国很多地区自此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,天气也越来越闷热和潮湿。时逢小暑至,万象正韶华,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汉字中的“小暑”吧。
早在殷商甲骨文中,“小”字就已经出现;“暑”字是战国时期出现的,二字的发展脉络都比较明晰。(文中截图取自李学勤先生主编《字源》,撰写者分别为陈英杰、王志平教授,特表感谢!)
(相关资料图)
“小”与“少”本来是一个字,甲骨文中作三、四点状(或作三、四短竖笔,后来写作“三点”状的字形发展演变成了“小”,“四点”状的字形发展演变成了“少”)。有学者认为,本像三、四颗小沙粒,是“沙”字的初文。从西周时期起,中间的点开始变成长竖,左右两点先是变成相背的弧笔,隶楷时又恢复成了两点。
“小”是“沙”的初文,其本义可能就是指沙粒。沙粒微小,所以“小”引申可指微小。《说文》:“小,物之微也。”甲骨文中常见这种用法,如“其遘小雨”(《合集》30137),大意是,会遇到小雨吗?“丁至庚不遘小雨/丁至庚其遘小雨”(《合集》28546),大意是,从丁日到庚日这几天到底会不会遇到小雨?由微小义还可进一步引申指低微、低等,或品质不好的人,如“忧心悄悄,愠于群小”(《诗经·邶风·柏舟》),“君子务知大者远者,小人务知小者近者”(《左传·襄三十一年》)。
“暑”是个形声字,从日,者声。“日”,甲骨文中很是常见,就像太阳的样子,如:
“者”则较为复杂,一般认为该字最早见于金文中,作:
也有学者认为该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,作:
但该字究竟是不是“者”字,学界分歧还很大。
《说文》:“暑,热也。暑近湿如蒸,热近燥如烘。”《释名·释天》:“暑,煮也。热如煮物也。”热应该是“暑”的本义,传世文献中多见这种用法,如“六月徂暑”(《诗经·小雅·四月》)、“土润溽暑”(《礼记·月令》)、“冬日则寒冻,夏日则暑伤”(《韩非子·人间训》)。炎热的季节也可称为“暑”,“小暑”“大暑”即是。
温风至,小暑来,长夏至此盛。暑气蒸腾,万物浮躁。此时出梅入伏,风中都带着热浪。古诗词中对其景象物候有着很形象的描绘:
殷疑曙霞染,巧类匣刀裁。
不怕南风热,能迎小暑开。(唐·独孤及《答李滁州题庭前石竹花见寄》)
倏忽温风至,因循小暑来。
竹喧先觉雨,山暗已闻雷。
户牖深青靄,阶庭长绿苔。
鹰鸇新习学,蟋蟀莫相催。(唐·元稹《咏廿四气诗·小暑六月节》)
绿树阴浓夏日长,楼台倒影入池塘。
水晶帘动微风起,满架蔷薇一院香。(唐·高骈《山亭夏日》)
小暑已至,夏蝉始鸣,烈日如火。让我们迎夏而绽,愿大家盛夏的每一天都自带光芒,静心为伴,化伏为安。沉心静气,驭时代热浪。(本文由康金金整理)
关键词:
7月5日-7日,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的第13届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嘉定举